2.独立自在之“宗”的理论基础——抽象的同一性
寻求抽象的同一性,是“万变不离其宗”的理论基础,它在西方传统哲学中已经根深蒂固,西方传统哲学自柏拉图到黑格尔都以寻求同一性为哲学的最高任务。按照这种思想,孟子的天人合一与董仲舒的天人合一以及程朱的天人合一、陆王的天人合一,都可以通过认识从中抽象出同一的(普遍的、相同的)东西,这个同一的东西便是不变之宗。例如前面说的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以缺乏(至少是轻视)主客关系和主体性为其主要特征,这主要特征在西方传统哲学的形而上学看来就是不变的同一性(普遍性、共同性)。但是尼采早已指出,现实中并无绝对同一的东西,同一性乃是出于生命或生活的需要,通过认识而把现实中变动不居的东西加以静止化,把现实中千差万别而有相似之处的东西,加以等同化的结果。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从孟子到董仲舒到程朱陆王,在现实中是有变化、有差别的,前面所说的主要特征不过是它们之间的相似性,相似性属于差别性而非同一、相同或等同,那个主要特征在孟子那里和在董仲舒那里,在程朱陆王那里,决非同一的。但我们的认识所具有的抽象作用却可以把它们的变化、差别“削齐拉平”,使之成为静止不变的“宗”。尼采认为,认识为生命、生活所必需,不宜完全否认。但单纯的认识达不到或者说把握不住不断变化生成的现实和每一个别性的现实。